中国抗癌协会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南京太乙堂中医院肿瘤名家戴春海院长,从事中医临床与研究工作40余年,理论基础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对中医肿瘤治疗有独到认识。今天邀请戴院长为大家讲解痰凝湿聚与肿瘤形成之间的关系。
戴院长认为,肿瘤是一个全身性疾病,为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病变,其特点在于因虚致实,又因实致虚,病因病理复杂,变化多端。在疾病的变化过程中,每个的病情又不尽相同,所以上述病理机制并非单独存在,而是相互关联或复合在一起。因此,临床辩治,必须依据中医理论,审证求因,抓住每个的不同病理特点,根据情况给予治疗,才能提高。
中医认为,痰、湿皆同于一源,稀者为湿,稠浊者为痰。湿邪为病有内外之分,外湿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所致。内湿多与脾虚有关。湿为阴邪,重浊而黏腻,留滞于机体,易阻遏气机运畅而出现气滞、气郁、经络痹阻等证.,湿蕴于内,久而不去成湿毒、湿热,湿毒浸淫,生疮,流汁流水,经久不愈称为“湿毒流注”。《千金方》日:“妇人女子,乳头生小浅热疮,搔痒之黄汁出,浸淫为长,百治不差…。”这里记载于乳头周围湿疹样癌相似。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它主要是由于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代谢紊乱,停聚而成痰。痰既成之,随气流行,外而经络筋骨,内而五脏六腑,全身上下内外无处不至,从而可导致多种病变。故古人云:“百病皆生于痰。”“怪病皆由痰作崇。”朱丹溪在其著《丹溪心法》中首先提出了肿瘤与痰的关系,曰:“凡人身上中下,有肿块物者,多属痰症。”《外科正宗·疬论》日:“夫瘰疬者,有风毒,热毒之异,又有瘰疬、筋疬、痰疬之殊…痰疬者,饮食冷热不调,饥饱喜怒不常,多致脾气不能传运,遂成痰结。”说明了饮食情志损伤脾胃,脾虚生痰,结为痰核,而成肿块。对于发生于颈部的岩肿失荣,《外科正宗·失荣症》对其病因病理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失荣者,先得后失,始富终贫,亦有虽居富贵,其心或因六欲不遂,损伤中气,郁火相凝,随痰失道停结而成。”说明失荣乃痰毒深痼所为也。总之,痰湿为病,甚为复杂,病机变化多端。临床上把体表或皮下不痒不痛,经久不消之肿块,均按痰核论治,多以消痰散结,化痰通络之法来治疗,而对湿毒为患则以祛湿解毒法来治疗。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许多化痰散结作用的中药均有抗癌活性。如半夏、山慈姑、瓜蒌、前胡等,而祛湿药中具有抗癌作用的药物更多。综上所述,痰湿凝滞亦是肿瘤发病中的一个重要的病理变化。因此,化痰散结、祛湿解毒亦是治疗肿瘤的大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