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脏腑之性而治”理论源于张仲景中“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五脏疾病各有其适应与不适应,所得、所恶、所不喜,是脏腑的生理特性对于饮食的味道、药物的性味和居住的环境而言,若顺着脏腑的生理特性诊疗,则能更有效地驱邪外出,达到事半功倍的治果;若顺着“其所恶”,则会助长邪气伤其本脏,故临床治疗疾病必须顺应脏腑之喜,远离脏腑之恶。
“因脏腑之性而治”的思想虽源于,但在中早就有关于五脏与饮食、季节、气候、情志、药味、颜色等的论述。从饮食药物方面,曰:“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肾色黑,宜食辛;脾色黄,宜食咸。”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五脏各有天性,遂其性则补,违其性则泻。五脏各有其所厌恶的气候环境,载:“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这些都是“因脏腑之性而治”的萌芽。随着学术流派和各家学说的不断涌现,后世医家对“因脏腑之性而治”理论进行不断继承和发展。
李东垣所创补中益气汤是基于“内伤热中证”理论提出的,
指出:“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将脾虚胃弱所致的虚热之象称为“阴火”,主张培土养元扶正,其中培土方药以味甘性温之品较好。李东垣因脾之性选用甘温之品补脾胃,养元气,益后天,擅用柴胡、升麻,配伍陈皮、厚朴、泽泻、茯苓,升清阳助脾气上行,脾升则健,除湿邪而降泄浊气,胃降则和,理气机而消除阴火,使升降得宜,机体恢复健康,这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特性及脏腑的表里络属关系选择用药,是对张仲景“因脏腑之性而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清代医家吴鞠通基于“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生理特性,根据脏腑所在部位及生理状态选用不同性味的中药辨证论治,其在中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治疗大法,是对因脏腑之性而治理论的延伸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