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过后,雨水渐少,物候干燥,昼热夜凉,天气冷暖多变,人体一时难以适应,稍有不慎,极易旧病复发或引发疾病。因此,入秋后必须注意防病保健,只要多加防范,就能平稳度过“多事之秋”。
预防感冒,拒绝秋燥
立秋是一年之中气温由高逐渐降低的转折期,此后湿气逐渐减弱,转向干热,“桑拿天”逐渐减少。但立秋并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炎夏的余热未消,“秋老虎”甚至还可能虎视眈眈。这段时间里,昼夜温差也会逐渐增大,老年人及体弱者易受凉风,引发感冒、咳嗽、头痛等疾病。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的中老年人,若不注意天气变化,防寒保暖,一旦受凉感冒,极易导致旧病复发。华北地区气候干燥,人体很容易出现鼻干咽燥、声哑干咳、大便干结等“秋燥症”,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免疫力降低,应特别注意预防“秋燥症”。切忌贪凉,尽量减少空调、电扇等电器的长时间使用,注意天气冷暖变化,预防疾病“秋后算账”。老年人应养成每日用冷淡盐水漱口洗鼻的习惯,仰头含漱片刻,使盐水与咽部充分浸润。干燥的秋天也易引起哮喘,有哮喘病史的老年人应尽量避免与过敏原接触。
谨防秋季腹泻
夏日酷暑难耐,大量进食冷饮、瓜果虽然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入秋后再大量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因此,入秋之后应少食瓜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立秋过后温度下降,部分致泻病原微生物易孳生,容易引起肠道细菌感染、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同时,人体受到冷空气刺激后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消化功能逐渐下降,肠道的抗病能力也开始减弱,容易出现反酸、腹痛、腹泻、腹胀等症。此时,要严格把好“进口关”,养成科学合理的膳食习惯,尤其注意腹部保暖。
血压波动,及时调整用药
炎炎夏日,不少高血压患者自测血压后看到血压下降,或担心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常常会选择自行停药或减少药量,9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血管硬化,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差。入秋后天气变凉,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血压变化明显。血管收缩直接影响血液供应,容易诱发心绞痛等有关心脑血管疾患。秋季气温变化较大,有时候出现忽冷忽热的情况,血管骤然收缩舒张,也容易引起中风、心梗等重大心脑血管事件。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务必重视血压的监测和管理,遵医嘱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并注意先兆症状,如发现突然眩晕、剧烈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应及时送医院治疗,以防发生意外。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真正懂得养生的人,当顺应四时之气而养,方能达到治未病的效果。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一年四季生物的规律,人体也不外如此。立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以后,虽然暑气一时难消,并且会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体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起来,正是防病保健的关键时期,应当充足的睡眠,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这样才能为深秋和寒冬的到来做好准备。夏秋交替的时节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爆发期,血管怕“一冷一热”,这段时间,不仅要养肺,还要注意高血压、心梗、中风等疾病的预防。尤其老年人更要谨慎,注意保暖,早晚要增添衣服,发现不适,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