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太乙堂梁世界院长师承中华医林杰出人物、《伤寒论新解》开创者吕长善,吕氏中医学术传承人,具有多年中医临床实践经验。在“江苏中医”、“世.界卫生”、“河北中医”、“重庆实用中医药杂志”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过论文多篇,其中“升降散临床应用举偶”一文获得全.国论文一等奖!连续三年被“中国医师杂志”评为杰出中医师。治病注重整体观念,参合地域人群体质成因,强调辨证施治,凭着对药物的深入理解和多年丰富临床经验积累,在治疗肿瘤等各种疑难病领域均有较好的疗效建树。
梁院长认为,乏力是一种普遍症状,很多患者以乏力为主要症状或单一症状前来就诊。根据中医理论,气虚病机很容易产生乏力症状,但临床上用于补气的药物药性归经却各有不同,黄芪多用于补全身之气或补肺气,dang参、太子参多用于补脾胃之气,仙鹤草多用于补肾气,坎暴、冬虫夏草多用于补肺肾之气。因此,对于乏力症状的病机辨证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现分述如下。
1肺气虚证:乏力伴气短、胸闷、自汗,多言及汗出后乏力尤甚。可能相关病史:易感冒,过敏性鼻炎,秋冬易患慢性咳嗽,易皮肤过敏。中医望诊:面色白,体型偏瘦或中等。
2心气虚证:乏力伴心悸、胸闷,夜寐易醒:可能相关病史:心肌炎,心肌缺血,失眠。中医望诊:易紧张。
3脾气虚证:乏力伴肌肉酸软无力,纳寐差,多行或多动后乏力尤甚。可能相关病史:易泄泻,肢体肿胀感。中医望诊:面色偏黄,腹围偏大。
4肾气虚证:乏力伴腰膝酸软,尿频,乏力症状午后至暮尤甚。可能相关病史:慢性肾炎。中医望诊:中年以上,面色萎黄。
5肝郁证:乏力伴情志不舒,闷闷不乐,少言慵懒,纳食无味,工作积极性差。可能相关病史:慢性肝炎。中医望诊:面色黄。
6湿困证:乏力伴肢体困重,多汗易汗,汗出则乏力症状改善,喜肥甘、烟酒。可能相关病史:湿疹、痤疮。中医望诊:舌苔厚腻。
症状是中医辨证的重要因素,病机是中医辨证的核心,准确的辨证有益于治法方药的确立,从而达到纠正阴阳之偏、扶正祛邪的养生或疗病目的。临床所见病证纷繁芜杂,以上见证轻者多单一出现,重者不乏两证或三证并存,且气虚尚有偏阴偏阳之别,临床辨证不可不知。肺气虚证偏阳气不足,可用玉屏风散,偏气阴不足,则用沙参麦冬汤;心气虚证偏阳气不足,可用桂枝龙骨牡蛎汤,偏气阴不足,则用天王补心丹、生脉散;脾气虚证偏阳气不足,可用理中汤、四君子汤,偏气阴不足,则用参苓白术散;肾气虚证偏阳气不足,可用三仙汤、右归丸,偏气阴不足,则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肝郁证可用逍遥散、四逆散;湿困证偏寒湿,可用藿香正气散,偏湿热,则用三仁汤、连朴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