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是消化科常见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中医在防治急慢性胰腺炎方面有独特方法,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急性胰腺炎发病急,常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以及血、尿淀粉酶增高为主要特点。从中医角度看,饮食不节、饮酒过度、肝胆疾病迁延不愈和蛔虫内扰等,都可能诱发该病。这些病因会致使肝气侵犯脾胃,体内湿热积聚,中焦之气的流通受阻,进而使脏腑气机的升降出现异常。
针对急性胰腺炎,中医常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论治。比如肝郁气滞证,患者会感觉脘胁部位持续胀痛,且疼痛阵阵加剧,还伴有呃逆、呕吐,大便不通畅,严重时腹胀腹痛,排气后胀痛稍有缓解,治疗时多采用理气疏肝的方法。脾胃实热证的患者,脘腹部位坚硬胀满,疼痛且拒绝按压,时而呕吐,身体发热、心情烦躁,口渴想喝水,大便干结,小便颜色深黄,此时以通腑泄热为主要治法。还有肝胆湿热证,表现为脘胁胀痛、胸脘部痞闷胀满、口苦、恶心、身体和眼睛发黄、发热、身体沉重倦怠、大便干结或溏稀但不爽、小便色黄,治疗着重于清热利湿。
慢性胰腺炎属于中医“腹痛”范畴,是持续进展的慢性炎症,会导致胰腺腺泡和胰岛细胞出现不可逆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治疗上,中医常采用方药和针灸等方法。对于寒邪内阻证,以散寒温里、理气止痛为原则,常用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湿热壅滞证,则需要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加减较为常用。若是饮食积滞证,通过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来缓解,枳实导滞丸加减可发挥作用。肝郁气滞证时,运用柴胡疏肝散加减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瘀血内停证,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活血化瘀、和络止痛。中虚脏寒证,借助小建中汤加减温中补虚、缓急止痛。针灸治疗时,常选取内关、中脘、足三里、关元、天枢等穴位,再根据不同证型进行配穴。
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胰腺炎,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注重预防和调养。饮食上,应避免暴饮暴食,减少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严格戒酒。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若怀疑患有胰腺炎,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运用中医手段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