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其中“望舌”是重要的诊断方式。对于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而言,舌象往往藏着身体发出的信号,学会观察舌象,能帮助我们对自身状况有初步判断。
观察舌象,主要看舌质和舌苔。正常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若舌质偏红,可能预示着体内有热。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出现舌质红,多与胃热有关,这类患者常伴有胃脘灼痛、嗳气且气味较重、反酸口苦等症状,是胃中郁热、胃气上逆的表现。
若舌质淡白,则可能是脾胃虚寒的信号。脾胃阳气不足,无法正常运化水谷,气血生化无源,就会出现舌质淡白。这类患者通常胃脘隐隐作痛,喜欢温热、按压,进食生冷食物后,疼痛或胀满症状会加重,还可能伴有食欲不振、四肢不温等情况。
舌苔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舌苔厚腻,尤其是黄腻苔,往往提示体内有湿热。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出现黄腻苔,说明脾胃运化功能受阻,水湿内停,日久化热。此时,患者可能有胃脘胀满、恶心呕吐、口中黏腻不爽等症状。而白腻苔多表示寒湿困脾,脾胃被寒湿之邪所困,影响正常的消化功能,患者会出现胃脘部胀满不适、食欲不振、大便溏稀等表现。
此外,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也是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常见的舌象之一。这是因为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于体内,导致舌体胖大,受牙齿挤压形成齿痕。此类患者常伴有倦怠乏力、腹胀便溏等症状。
舌象是身体状况的一面镜子,通过观察舌象,我们可以对非萎缩性胃炎的一些情况有初步了解。不过,舌诊只是中医诊断的一部分,若发现舌象异常且身体不适,还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必要时寻求专业中医师的帮助。
南京太乙堂梁世界院长师承中华医林杰出人物、《伤寒论新解》开创者吕长善,吕氏中医学术传承人,具有多年中医临床实践经验。在“江苏中医”、“世.界卫生”、“河北中医”、“重庆实用中医药杂志”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过论文多篇,其中“升降散临床应用举偶”一文获得全.国论文一等奖!连续三年被“中国医师杂志”评为杰出中医师。治病注重整体观念,参合地域人群体质成因,强调辨证施治,凭着对药物的深入理解和多年丰富临床经验积累,在治疗肿瘤等各种疑难病领域均有较好的疗效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