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可以说是临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高达6%以上。
由于房颤在老年人中常见,且难以改变,因而有些人说不用管它,但是否真的如此呢?
正常人的心脏跳动由窦房结指挥,故正常的心律叫窦性心律。当出现房颤时,心房收缩会变为不规则的蠕动,此时心房就没有了主动排血的功能,仅此一项,就可使心脏泵出去的血量减少10%~15%,再加上房颤时,心率加快(快速型房颤),可进一步减少舒张期心脏的回血量,回血量少了,血液输出量自然减少。
心功能正常者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代偿;而心脏原本就有病的人,会雪上加霜。不少心脏病患者一旦由窦性心律变为房颤时,就有可能诱发心力衰竭,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长期房颤还会导致血栓的形成。若血栓发生在右心房,一旦脱落,就会随血液流到肺部,引起肺动脉栓塞,病人会出现胸痛、咯血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晕厥、休克,甚至猝死;若血栓发生在左心房,一旦脱落,可引起体动脉栓塞,如脑栓塞等,病人会突然出现半身不遂、言语不清等症状,甚至昏迷不醒或死亡;若血栓脱落,流到了肾动脉末端,则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