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中医药治疗脂肪肝方面各地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临床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药传承发展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南京太乙堂杜保国主任,出身中医世家,十七岁行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多年,在临床实践中不仅深谙《黄帝内经》旨趣,而且兼通诸家之学,以“复方多法,综合运用,整体调节”为遣方用药原则,对各种内科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杜主任不仅辨证入微,而且立法用药确有特色。在中医常见病、疑难病诊治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受到患者充分肯定。在长期临床治疗中,杜主任在肝病诊治上多有创见。
杜主任介绍,中医治疗脂肪肝,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症型,在治疗中需辨证精准,方能取得良好疗效。
一、痰湿互结型主症:多见肥胖之体,胸脘满闷,腹胀,肝区胀痛,周身困重,倦息乏力,大便粘腻不爽,小便清长。化验可见ALT轻度升高。舌胖苔白厚腻,脉沉弦滑。治法:化痰祛湿。
二、血瘀阻络型主症:本型多见于肝炎后及酒精性脂肪肝,证见胁痛肋胀、面部及胸部可见蟹爪纹缕,肝掌,纳食减少,体质消瘦,肝脾肿大,舌暗苔薄白,脉沉涩。治法:活血通络。
三、湿热蕴结型主症:证见呕恶腹胀,胁痛,口渴不欲饮,厌油纳呆,尿黄,大便粘腻不爽,周身困重,烦热,ALT可升高,TBIL常高于正常值,舌红苔黄厚,脉滑数。治法:清热祛湿。
四、气滞郁阻型主症:胁肋胀痛,胸闷腹胀,心烦易怒,纳呆食少,嗳气不舒,常因情志刺激而症状加重,舌淡苔薄白,脉弦紧。可有ALT升高。治法:行气导滞。五、痰浊壅盛型主症:身体肥胖,胸闷腹胀,呕恶食少,气短困倦,胁痛,偶有咳喘,大便不爽,CH及TG可升高,亦可见ALT升高,舌淡苔薄白,脉沉滑。治法:芳香化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