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消渴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东汉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消渴分为三种类型:渴而多饮者为上消;消谷善饥者为中消;口渴、小便如膏者为下消。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素体虚弱等因素均可导致消渴。该病的病机特征是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以燥热为标,且两者互为因果:燥热甚者则阴虚越甚,阴虚甚者则燥热越甚。消渴的病变部位在肺、胃和肾,而以肾脏的病变为重。
如果患者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滋润,则会出现口干舌燥、烦渴多饮的上消症状。
若患者胃热炽盛,腐熟水谷的能力过盛,则会出现多食易饥的中消症状。
若患者肾虚精亏,不能约束小便,则会出现尿频量多、尿浊如脂膏的下消症状。
若患者兼有肺燥、胃热与肾虚的因素,则会同时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
糖尿病的病程较长,该病患者的病情常常日久不愈,会因气阴两伤而合并出现其他病变。若肺燥阴伤,可合并肺痨等病症;若肾阴亏耗,肝失滋润,可合并雀目、内障、耳聋等病症;若燥热内炽,蕴毒成脓,可合并疮疖、痈疽等病症,若阴虚燥热,炼液为痰,痰阻经络,可合并中风偏瘫或胸痹心痛等病症,等等。
临床上将糖尿病分为肺热津伤型、胃热炽盛型、肾阴亏损型和阴阳两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