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讲的是一年四季,大自然的阳气变化规律。现在小雪已过大雪将至,正是冬季阳气收藏的时候,我们人体的阳气也跟随着这个规律,逐渐藏在体内。
天一冷,相信有不少人旧患又起,如颈项痛、四肢关节痛、甚至骨痛等等。这都是由于藏在人体内的寒湿之气,在三伏天未排尽,而自身的正气又不能抵御来自大自然的寒湿之邪所导致。
《本草纲目》记载,“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脚气人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意思是:点燃艾绒的火如同阳光一样,可振奋唤醒人的元气,挽回人的生命。内服艾叶,入肝经、脾经、肾经,可祛除一切寒湿;外用艾叶(艾灸)则可以温通体内各条经脉,治疗多种疾病。老人元气不足,腹部怕冷,可用艾叶(烘热)敷裹在肚脐腹部,效果很好。寒湿重,脚底冷,脚底出汗的人,也可以把艾叶放在袜子内裹住脚来外敷。
此外,艾草还被称为“灸草”,因“医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艾叶可供灸治,现在不少人都喜欢在家自行艾灸养生。艾灸可以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除湿止痒,温通经络。
下面推荐几个常用的穴位,供大家参考使用。
颈项痛:颈百劳
位于项部,大椎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处。属于经外奇穴,多用于颈肌痉挛,项部扭伤不能回顾,落枕,颈项部扭挫伤、咳嗽,气喘,哮喘等。
受寒外感初期:大椎
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突下凹陷中。大椎是督脉上的要穴,可用于感冒,畏寒,咳嗽、气喘、头项强痛、肩背痛等。
宫寒经痛:神阙、气海、关元
神阙:即肚脐。常言道“常灸神阙穴,百病自会灭”。艾灸神阙穴,有温阳散寒,健脾和胃、温补下元等作用。
气海:肚脐下1.5寸。顾名思义,气海为“元气之海”,有补气益肾、培补元气的功效,常与关元搭配使用。
关元:位于脐下3寸,均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能调补肝、脾、肾,温下元之气。
受寒腹痛腹泻:神阙、天枢
天枢:位于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用于腹胀、腹痛、泄泻等。
温补肾阳:肾俞、命门、腰阳关
肾俞: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肾俞是肾的背俞穴,可温补肾阳,常用于由肾虚引
起的各种症状,如男子遗尿、阳痿,女子月经不调,带下、不孕不育、腰腿痛等。
命门、腰阳关:分别位于个人体后背正中线的督脉上,第二、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督脉为诸阳之海,统摄全身的阳气。此两穴可用于腰痛、下肢麻木。经常艾灸热敷命门、腰阳关穴,可以温补肾阳,使全身气血顺畅;同时对缓解腰椎的不适也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