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紧密相连。肝癌的发生并非偶然,某些特定人群因生活习惯、体质特点或环境因素影响,比常人更易受到疾病侵袭。以下从中医角度剖析肝癌的高发人群。
长期接触“浊毒”者:亚硝胺类化合物在中医看来属于“浊毒”范畴。长期摄入含此类物质的食物,会使浊毒在体内积聚。就像河道被淤泥堵塞,浊毒会阻碍气血运行,损伤肝脏功能。从肝癌高发区南非居民的食物中分离出二甲基亚硝胺,此类物质不仅与肝癌相关,还可引发其他肿瘤。此外,受黄曲霉菌污染的食物,其产生的毒素也是“邪毒”。英国曾有农场用霉变花生饼粕喂火鸡,致大量幼雏死亡。我国肝癌地域分布与黄曲霉污染分布基本一致,足见此类毒素对肝脏的危害。
先天禀赋不足者:虽中医未明确“遗传”概念,但重视先天体质对疾病的影响。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可能存在先天体质薄弱之处。部分损害肝脏的遗传性疾病,如色素沉着病、糖原贮积症等,易发展为肝硬化,进而增加肝癌发生几率。此外,乙肝病毒聚集导致的家族性发病也不容忽视,这类人群犹如先天土壤贫瘠的植物,更需精心呵护。
生活习惯不良者:长期酗酒在中医看来,酒性湿热,过量饮用会损伤肝脏。酒毒湿热之邪侵袭肝脏,导致肝细胞受损、气血失和,还会影响脾胃运化,造成营养不良。久而久之,肝脏易形成肝硬化,为肝癌埋下隐患。
居住环境影响者:中医讲究“天人相应”,居住环境与健康密切相关。我国东南沿海如广西扶绥、福建厦门等地为肝癌高发区,沿海发病率高于内地,东南、东北高于西南、西北。这些地区的气候、水土等环境因素,可能影响人体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增加患病风险。
肝病迁延不愈者:肝炎后肝硬化病人是肝癌高危人群。中医认为“久病入络”,肝脏长期患病,正气虚弱,病邪深入,病情反复、肝功能差且常出现腹水等合并症的患者,更易发生癌变。
了解这些高危因素,有助于高危人群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调养,从生活习惯、饮食情志等方面入手,增强体质,降低肝癌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