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引起,治疗需抗生素联合局部引流。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致病菌,通过皮肤破损或牙源性感染入侵。典型症状为局部红肿热痛伴脓液形成。治疗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耐药菌株需使用万古霉素。局部形成脓肿时需切开引流,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脓腔。
溶血性链球菌多由扁桃体炎或龋齿引发,特点是感染扩散迅速伴全身发热。药物治疗采用头孢曲松钠静脉滴注,严重者联合克林霉素。患者需卧床休息,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保持口腔清洁,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
牙周脓肿或智齿冠周炎易引发厌氧菌感染,脓液常有腐臭味。甲硝唑注射液是核心治疗药物,配合阿奇霉素覆盖需氧菌。局部可用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深部感染需CT引导下穿刺引流。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
临床常见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表现为组织坏死和气体产生。治疗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广谱抗生素,配合奥硝唑抗厌氧菌。手术需广泛清创,放置橡胶引流条。术后每日换药,监测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
结核杆菌或放线菌感染需特殊处理,结核性冷脓肿需异烟肼联合利福平治疗至少6个月。放线菌病首选大剂量青霉素G,疗程3-6个月。病理检查是确诊依据,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感染期间建议高蛋白饮食如鸡蛋羹、清蒸鱼,补充维生素C促进愈合。避免咀嚼硬物,用软毛牙刷清洁牙齿。急性期过后可进行颌面部轻柔按摩,促进淋巴回流。保持每日2000ml饮水量,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预防鼻窦继发感染。出现张口困难或视力变化需立即复诊。
2024-07-20
2024-07-20
2024-07-20
2024-07-20
2024-07-20
2024-07-20
2024-07-20
2024-07-20
2024-07-20
2024-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