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可能由年龄增长、紫外线辐射、糖尿病、眼部外伤、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等原因引起。白内障是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导致的视力模糊现象,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眩光敏感、色彩辨识度下降等症状。
晶状体随年龄增长逐渐硬化浑浊,蛋白质氧化变性是老年性白内障的核心机制。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上升,80岁以上几乎普遍存在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日常佩戴防紫外线眼镜、增加深色蔬菜水果摄入有助于延缓进程。
长期暴露于强烈阳光会加速晶状体蛋白交联聚合,高原地区及户外工作者更易发病。紫外线中的UVB波段可直接损伤晶状体上皮细胞,建议选择UV400防护标准的太阳镜,夏季正午时段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血糖波动导致晶状体内山梨醇蓄积引发渗透性水肿,代谢异常还会引起蛋白质糖基化变性。糖尿病患者白内障发病年龄通常比常人提前10-15年,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可显著降低风险。
机械性损伤会破坏晶状体囊膜完整性,导致房水渗透引发纤维增生。钝挫伤或穿透伤后可能数月至数年内形成外伤性白内障,从事高风险工种时应佩戴防护面罩。
长期全身或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干扰晶状体上皮细胞代谢,典型表现为后囊下混浊。哮喘、类风湿等慢性病患者需定期进行裂隙灯检查,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预防白内障需建立综合防护体系,40岁后每年进行专业眼科检查,户外活动坚持佩戴防紫外线眼镜。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质,控制血糖血压在正常范围。出现视物模糊、夜间视力下降等症状时,应及时到眼科进行裂隙灯检查和视力评估,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术后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眼药水,避免揉眼和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评估人工晶体状态。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