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是指尚未达到入学年龄的儿童,我国通常把3周岁至6~7周岁界定为学龄前儿童。这个阶段的儿童有诸多显著的身心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龄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越发完善,其大脑皮质的传导纤维都已髓鞘化。这使得他们的精细动作如解纽扣、系鞋带等更加准确,粗大动作如跑、跳更加协调、稳定。
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和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有时会把内部的思维活动以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尤其是在伴随某些动作或思考时会出现自言自语的情形。其思维发展还表现为想象力异常丰富,在游戏过程中儿童的思维活动和社会化的规则意识也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学龄前儿童以被动注意为主的注意力发展迅速,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外来事物更易于引起其注意和兴趣。类似的,以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的记忆力也发展迅速,但由于发展阶段所限,儿童很容易将自身经历与某些故事的内容或想象的内容相混淆,无法区分其真实性。
学龄前期儿童情绪体验有显著特征,如高兴、悲伤、恐惧、紧张、害怕等较为深刻,调节情绪的认知策略还不完善,不善于掩饰和控制,情绪易外露,擅长用身体语言来表达,比如哭笑、手舞足蹈、撒泼打滚等。随着年龄增长,有些儿童逐渐学会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简单的情绪表达规则,知道表现出适当的情绪可以得到成人相应的反应,还会使用富于表达性的身体动作来辨别情绪,对情绪的外部原因和结果理解性提高,知道什么样的事情会让周围的人开心或不开心。
情绪易波动,学龄前期儿童的控制力弱,言语的调节功能不完善,当受到外界事物或情景刺激时,情绪就会爆发。但常从一端迅速发展到另一端,像天气一样说变就变。
情绪易调整,学龄前期儿童的情绪有情境性,其情绪随情景的改变而改变,在得到一个新玩具、发现某个新事物后都可以迅速变化。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时候学龄前儿童的情绪不是由儿童自身发出来的,而是周围人的情绪波动引起的。
学龄前期儿童心理问题的应对
鉴于学龄前期儿童的心理特征及当前情况,本着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家长可以从诸多方面给孩子以安全感,让其顺利度过这段特殊时期。但当孩子出现某种行为心理问题时父母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处理原则:_
1.要认识到孩子的这些表现是正常反应,是成长过程中阶段性的表现,父母不必过于紧张担心,更不能因此互相埋怨指责,相互推诿责任。要以发展性的角度去审视这些表现。避免过分紧张、过于焦虑、过度,做到心理有底。
2.要认识到孩子的反应并非直接针对疫情等外部应激事件,而是由家庭氛围、夫妻关系等引起。所以,父母要在严格遵守防疫专家“蜗居在家”的前提下,着力改善夫妻关系、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尤其是充分利用极其难得的共处时间,排除外来所有干扰,用心经营家庭关系,改善家庭关系。
3.针对孩子短期出现的恐惧情绪和非适应性行为,宜少批评指责和呵斥,更不能利用用孩子的恐惧使他顺从。针对恐惧情绪,可以充分利用榜样的作用,可以告诉孩子自己也曾经害怕过某些东西,但通过什么样的努力或尝试后就不再害怕它们了。这样,孩子就会明白,某些事物并不那么可怕,他也不是害怕这些事物的人,害怕是可以被征服的,恐惧的心理便会得到克服。对孩子出现的非适应行为,不做过度,避免不当强化,可以为孩子创造轻松的游戏氛围。
4.对孩子提出的疫情、死亡相关问题,做解释时务必耐心,保持和孩子的眼神接触,尽量用适合其身心发展水平的语言和其交流,切勿敷衍。只有当感到父母承认他们的害怕情绪是客观存在的时候,孩子才会相信父母的解释。
5.针对学龄前儿童,建议多多躯体接触,如拥抱、爱抚等。